欢迎访问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检察院 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院情介绍
领导简介
机构职能
网上举报
网上申诉
检察长信箱
律师预约平台
法律咨询
代表委员联络平台
案件信息公开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城区检察院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城区检察院
微信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民族理论学习
《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26.三千孤儿入内蒙:人间大爱 民族情深
时间:2025-10-31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专刊分山河共美、历史共创、家国共兴、血脉共融、伟业共铸、文脉共续六个专题,共刊发了48篇文章,我们将陆续发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上,敬请关注。

三千孤儿入内蒙:人间大爱民族情深
文/民族团结杂志社综合报道

几年前,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20世纪60年代来自上海及东南沿海地区3000多名“国家的孩子”被内蒙古牧民收养后的人生故事的电视剧《国家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播,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等平台同步播出,进一步让广大观众感受到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挚爱深情。


1959年到1961年,全国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被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面临营养不良的威胁。这些幼小的孩子该怎么办?当时,党和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到牛奶和肉食相对充足的内蒙古草原。
1960年5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对内蒙古卫生厅党组《关于1960年收容并入儿童工作的具体计划》作出批复并强调:“希望你们迅速具体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一定要做到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从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这些孤儿被称为“国家的孩子”。当时的内蒙古,虽然也经受着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主动担起这份国家责任。年迈的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长途跋涉,争先恐后前来收养这些孤儿。
刚到草原时,孩子们衣服上都别着一块小布条,上面的数字编号是他们的代号。走进蒙古包,草原额吉给他们取了好听的名字——国秀梅、党育宝、格日勒、娜仁花……
当时,为更好地保障这些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内蒙古的育婴院招收和训练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妇女担任保育员。这些年轻的姑娘们成了孩子的额吉,她们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孩子们。都贵玛就是其中一员。
1961年,年仅19岁的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都贵玛被分配到旗保健站,抚养旗里刚刚接收的28名“国家的孩子”。这些孩子最小的刚刚满月,最大的也才6岁。都贵玛用温柔和深沉的爱,给了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从喂奶喂饭到卫生护理,她常常不眠不休;孩子生病了,她冒着凛冽寒风和被草原饿狼围堵的危险,深夜骑马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个孩子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在那个缺医少药、经常挨饿的年月,堪称奇迹。就这样,草原额吉用自己的大爱,践行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
光阴似水,岁月如歌。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们如今都事业有成、儿女相伴,而草原额吉们在岁月长河中渐渐老去,但“草原母亲”的恩情,孩子们永记心间、没齿难忘。这段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为世人称颂,传为佳话。
2006年,蒙古族女作家萨仁托娅的报告文学作品《国家的孩子》全景式地记录了这段传奇往事。2019年,电视剧《国家孩子》在央视播出,深情讲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感人故事。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代表,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人间大爱。”2019年9月,自己没有儿女、却养育了28名“国家的孩子”的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天高地阔,说的不仅仅是草原的风景,更是草原人的胸怀。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草原母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以大爱无疆的博大胸怀接纳了孩子们。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已经深深融入自己生长的草原,与草原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各行各业为内蒙古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国家的孩子”敖德巴拉,意为“菊花”,这朵“菊花”是善良的鄂温克老人高力根、南吉勒玛夫妇用血汗一点一点浇灌出来的。当年,为保住敖德巴拉一条得了骨结核的腿,老人卖掉牛羊、马匹,以及心爱的雕花马鞍,给孩子治病。长大后,敖德巴拉成了草原上牧民的贴心人,她会讲汉、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多种语言,谁家有困难都愿意找她讲一讲。这位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用拳拳赤子之心回报了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
2020年,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湖北之时,内蒙古61岁的梁引梅和她的91名兄弟姐妹以“国家的孩子”的名义为抗击疫情捐款。他们说:“当年是国家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草原抚育我们成长。疫情当前,应尽微薄之力,回报祖国母亲。”
……
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年事渐高,寻找人生来处,见一见远方的亲人成为许多人的梦想。由公安机关、公益组织等各方力量汇聚的“国家力量”,正持续助力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梦圆,为“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续写了团圆相聚的新篇章。
2023年4月,作为当年接收“国家的孩子”最多的盟市,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成立了“国家的孩子”寻亲专班,通过采集血样、分析比对DNA数据帮助“国家的孩子”寻亲。随后,寻亲成功的喜讯不断传来。截至2024年5月,全区已经有21名“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并且还有更多的团圆故事正在续写。
当年,国家将他们送往“新家”;现在,国家帮他们找到“老家”。国家大爱呵护,“国家的孩子”一生都拥有温暖的家。
时光轻轻流淌而过,这段历史佳话永不磨灭、历久弥新。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更好地挖掘、传承、弘扬好“三千孤儿入内蒙”蕴含的爱国、团结、奉献、牺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要各民族守望相助、紧密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渡不过去的难关。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检察院
技术支持: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